作者:嵇元 嵇曄 來源:人民衛生出版社
味甘,微溫,無毒。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痣,鼠瘺,補虛,小兒百病。生山谷。
——《神農本草經》
黃芪(三淼 繪)
1400年前的江南,正是南朝最后一個皇朝陳朝,最后一位皇帝陳后主(名陳叔寶)在位的時期。
梁武帝的大女兒、陳后主的母親柳太后病倒在弘范宮里,已經不會說話,病情相當沉重。御醫生診斷太后患的是一種和“風”有關的疾病。中醫對風、痰等病因,有著自己的解讀,和西醫理論并不一致。我們如今猜測柳太后的風疾,大約是腦卒中,她牙關緊閉,灌不進藥,病勢兇猛,眾醫無從下藥。
陳叔寶之所以能做上皇帝,全靠母親。公元583年,陳叔寶的父親陳宣帝在新年后因病駕崩,第二天,他的弟弟就發動政變,用刀砍陳叔寶頭頸,幸未中要害,陳叔寶逃了出去。當天內亂就被平定,再過一天,陳叔寶登基為帝。而平定內亂,扶他上位,都是靠了他母親柳皇后的決斷?,F在母親病重,他如何不急?但眾醫生已經束手無策。得知新蔡王手下任外兵參軍的許胤宗懂醫,陳叔寶便召他來談談看法。
許胤宗看過病人后說:“口不可下藥,宜以湯氣薰之。令藥入腠理,周理即差(瘥)。”用藥的湯氣薰蒸來治病,陳叔寶沒聽說過,但母親已病到這樣程度,就“死馬當作活馬醫”吧,就批準了治療方案。
據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九十一“方伎”上記載,許胤宗“乃造黃芪防風湯數十斛,置于床下,氣如煙霧,其夜(太后)便得語”。那個時代的床和今天的床不同,大致相當于榻,是供人坐的。因為上面要放席墊,有的榻面是有空隙的,可以讓蒸汽透上來。一斛大約相當于10斗,后改為5斗,數十斛藥湯,其量也不少呢!
想來那天,陳朝宮廷里的灶頭都在煮藥,宮中飄滿了藥香吧,宮女、太監忙著將熱藥湯送進弘范宮里,涼了趕忙撤下再換上熱的,進進出出忙得汗流浹背。這樣的治法,不知要用掉多少藥材、要多少人煮藥,治療成本如此巨大,大概也只有皇家才能搞定,一般人家還不容易辦出一大鍋一大鍋熱騰騰的藥湯呢!
這次治療時間也夠長,一直薰蒸到了夜里,柳太后才恢復了說話。加上其他康復治療措施,太后的病果真治好了。許胤宗因此得到破格提升,當上了太守。
柳太后得享高壽。陳朝滅亡后,她和陳后主都被隋軍送到長安,陳后主活到604年,她卻活到615年,享年83歲。
防風黃芪湯說來神秘,其實只有黃芪、防風兩味藥,等分熬制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也以治療中風不能言,脈遲而弱記載了這張方子,并引一醫者的解釋:“夫風者,百病之長也,邪風之至,急如風雨,善治者治皮毛,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用黃芪以鼓舞正氣。”
黃芪在這湯藥里是主藥,后人評價是“鼓舞正氣”。這正氣,大約是指人生命力的正能量(包括各種免疫力、代謝機能、抗氧化等等)吧。
黃芪
中醫對人身體的虛,研究得很仔細,什么氣虛、血虛、腎虛(還分腎陰虛、腎陽虛)、肺虛、脾虛……中醫為什么不建議一般人隨便瞎吃補品呢?就是因為補的學問太大了,外行人很難搞得清,瞎吃補藥必定引出副作用。黃芪在中藥里,屬于補益藥中的補氣類藥,在《本草綱目》里,排在人參前面,可見其地位并不一般。黃芪的藥用歷史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,迄今已有2000多年,歷代中醫中藥書對黃芪的論述、分析,都十分細致,臨床應用也很廣泛。大致說來,黃芪的功能是益氣升陽,固表止汗,利水消腫,托毒生肌等等。
而在臨床應用上,那就一下子講不完啦。比如這個益氣,就一言難盡。中醫認為黃芪味甘性溫,歸肺經,主治脾肺氣虛。有咳喘氣短、倦怠乏力癥狀的慢性呼吸道疾病,就可用黃芪。中氣不足,需要益氣治療的疾病,如脫肛、子宮下垂,甚至因為氣虛(中醫叫氣不攝血)導致的吐血、嗽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崩漏等,也可用黃芪。氣血不足導致的瘡癰日久不潰,或潰后排膿不暢,潰瘍后久不收口,中醫認為需要“托”一下,或促進一下“生肌”,此時就會用上黃芪了。中醫還認為人的淺表部分有一道無形防線,叫“衛氣”,衛氣虛會導致人的自汗,用黃芪配上防風、白術等其他藥內服治療,會收到較好的效果。
黃芪的這些功能都是中醫的傳統經驗和看法,民間也將它稱之為長壽藥,今天人們通過實驗室,發現黃芪有更多的正面作用。研究發現使用了黃芪后,能誘生干擾素;還能讓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,提高和恢復紅細胞的功能;還能改善心肌功能;還有報告說能提高抗病毒和抗癌作用……
黃芪有多種同類植物,生長在北方,山西、內蒙古、河北、甘肅、吉林等地的黃芪,產量大、質量好,被稱為綿黃芪,其他還有北芪、西芪等。使用黃芪時,需分生、熟。生黃芪的主要作用是益氣固表,利尿托毒,適用于自汗、盜汗、水腫、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證;用蜜水炒過后叫炙黃芪,補中益氣功能強,適用于內傷勞倦、脾虛泄瀉、氣虛、血虛、氣衰等證。
李時珍對黃芪評價很高。黃芪舊稱黃耆,李時珍說:“耆,長也。黃耆色黃,為補藥之長,故名。今俗通作黃芪,或作蓍者非矣。”在他眼里,黃芪是藥中長者,是中藥中補益類藥的領頭人。因此他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堅持寫黃耆,而不肯隨大流寫黃芪,他這是向這味性格溫和、補益作用確切的中藥,表達一種敬意。
(人民衛生出版社推薦,節選自《本草:生長在時光的柔波里》)
免責聲明:本文部分圖片和內容來自網絡,因為無法聯系版權所有者,如有侵權,請后臺聯系刪除,給您造成不便,請諒解!
快捷導航
Copyright ? 2022 國藥集團廣東環球制藥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粵ICP備18123199號 技術支持:中企動力 順德
聯系我們
綜合管理:0757-28387083
質量管理:0757-28387015
產品代理:0757-88338865 或
0757-88333161(OTC)
企業郵箱:huanqiuhr@126.com

手機網站